
一门火炮最重要的是什么?除了射程、射速、口径和射弹散布,其实还有一点容易被大家忽视,那就是机动能力。
这个机动能力体现在两个方面,一是能跟上机械化部队的行进速度,二是开火以后能否迅速脱战,这一点尤其重要。
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,广西某民兵连连长指挥4门122牵引榴,打出一个急速齐射,然后挂上炮就撤,4分钟以后那个阵位就被越军反炮兵火力覆盖了,后来这个民兵连获集体一等功,这个是真事,有据可查。
54式122毫米牵引榴弹炮,50年代初期研制定型,50年代中后期装备部队,是步兵师、军属炮兵团基本火炮
所以这就是为什么解放军各种卡车炮、轮式履带式自行火炮大放异彩的原因,因为咱们才是真正理解火炮,擅于使用火炮的军队,单就这一方面解放军说第二没人敢说第一。
以三代东风猛士6*6为底盘的PCL-171式122毫米车载自行榴弹炮,是解放军陆军轻型高机动合成旅的标志性装备
而且咱们的卡车炮和外军理解的卡车炮还不一样,再说一个好玩的事情。
俄罗斯举办的国际军事比赛,从2013年开始每年一次,大批新型装备和军队精英以接近实战的较量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,其中有一个大的科目是陆军比武,重头戏是车载迫击炮快速机动射击。
俄罗斯陆军参赛队伍开着卡车带一个迫击炮班,包括一门120mm迫击炮和几个大木头箱子装的炮弹,到了预设阵位几个人吭哧吭哧把120迫搬下车,调脚架的,调座板的,查射表的拆弹药的好一顿忙乎,
结果边上中国队开着PLL-05式120mm自行迫榴炮就来了,停车、测距、开炮,4发齐射全部命中靶标,一气呵成打完就走,留下了一脸懵逼的俄罗斯队风中凌乱。
PLL-05式120mm自行迫榴炮,WZ551 6×6底盘,战斗全重16.5吨,携弹量36发,高低射界为-4°~80°,方向射界360°
从此以后俄罗斯作为东道主就不准各参赛国家,其实就是指中国自带装备,要统一使用主办国提供的车载迫击炮。
从这件事就能看出,中国和其他国家对于卡车炮的理解真的是不同的,你像俄罗斯的理解是汽车装载的迫击炮,而我们的理解是自行迫击炮。
大家不要被俄乌战场那些打到炸膛都不挪窝的铁头娃误导了,不管他们是出于何种原因这么干,是技术落后也好,是双方约定俗成也罢,这样子的炮兵对上解放军,我估计让他们活过2分钟整个炮班怕是都要背一个处分。
真实的炮兵作战,从进入阵位到射击完毕脱战转移都是以秒计算,
解放军PCL-181式155mm车载加榴炮可以说是机动能力和火力完美结合的典范之一。
PCL-181式155mm车载加榴炮,万山特6×6底盘,战斗全重25吨,炮班编制6人,最大射速8发/分,爆发射速3发/15秒
因为装备时间不长,19年国庆阅兵上才第一次公开亮相,所以现有的数据不多,但是根据网上的说法是传统底排弹40公里,火箭增程弹72公里,射速每分钟8发。
发射载荷通过底盘的可调式液压油气悬挂系统传递到驻锄,具有非常高的射击稳定性,同时还能降低火线高度方便炮班成员地面操作,在伴随机动时则可以抬高底盘增加通过性。
最值得一提的是PCL-181卡车炮信息化和自动化程度非常高,驾驶舱内火控系统的炮长终端可以直接接入炮兵指挥网,通过数据链、北斗卫星、火控计算机协同完成全自动操炮,
同时还可以快速标定射角射向等射击诸元,就连驻锄都是由液压系统全自动收放,无需跟传统火炮一样人工挖驻锄坑,这一点是快打快撤最有力的保障。
PCL-181型155mm卡车炮可以实现30秒开火30秒脱离的极限操作,155炮弹飞40公里大约要1分多钟,也就是说炮弹还没落地,我就已经打完收工走人了。
通常反炮兵雷达需要捕获炮弹在上升段的轨迹才能测算出火炮位置,以现在计算机的算力,基本是瞬间就出结果。
一个处于战斗状态并且训练有素的反炮兵单位,从获取坐标到发射不会超过10秒钟,算上炮弹飞行时间1分多钟,
也就是说距离40公里的炮击,如果你不能在开火后2分钟内完成脱离,那么存活率是相当低的,这就是现代火炮机动能力重要性的体现。
